3月14日,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,邀請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、副局長兼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孫大偉、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就“質量提升”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。
以下為全程視頻:
中國目前的產品質量狀況如何?
支樹平表示,中國的產品質量狀況有喜有憂。質量有很大的進步,但也有不小的差距。主要有以下4個特點:
①“穩”。質量(合格率)穩定在了90%的臺階以上,2016年達到91.6%。
②“進”。現在一些重要產品質量都有明顯進步。大家關心的電商產品質量去年也提升了11個百分點。
③“有喜”。我國有大量的產品走出國外,尤其是高鐵、核電,中國制造應該說是行銷全球,這本身說明就有質量的支撐。
④“有憂”。目前我國質量總體水平不夠高。首先是產品質量總體水平(與發達國家相比)還有一定差距,部分產品檔次還比較低。特別是中高端產品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,以至(出現)大家說的“海淘”、“海購”、消費外溢。另外一個問題,就是品牌建設的差距比較大,現在許多產品是貼牌生產,全世界馳名的大品牌我們國家比較少。
如何部署“質量提升”行動?
“找準著力點、牽住牛鼻子、打好組合拳”
支樹平表示,要把“質量提升”的具體行動組織好,“找準著力點、牽住牛鼻子、打好組合拳”。“找準著力點”是抓住各地的主打產業、主打產品提升質量。“牽住牛鼻子”就是,抓住標準、提升標準,實施標準提檔升級。“打好組合拳”,就是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,充分運用各種質量方法手段提升質量。
假冒偽劣產品多的地方 可約談當地負責人
對一些產品生產集中、假冒偽劣又多的重點地區實行區域整治,甚至搞集中整治、掛牌督辦。比如某個地方生產的某類產品比較多,但假冒偽劣的多或者質量不高,這時候就要掛牌整治。必要的時候,甚至可以約談當地的負責人,還要亮黃牌、曝光。
培育一批叫得響的中國品牌
要樹立一批質量標桿,培養一批“隱形冠軍”。抓品牌建設方面,要培育一批真正叫得響、消費者歡迎,甚至國外消費者都歡迎的中國品牌,打出我們的“金字招牌”,把老百姓質量獲得感搞得滿滿的,把我們國貨形象樹得高高的。
如何進入質量時代?
支樹平表示,現在大家都關注國貨的情況,國貨因質量而強盛,國家因質量而強盛,那就是質量時代的到來。如果要進入質量時代,至少要抓幾個方面:
①抓戰略。真正把質量擺到戰略的位置上。
②抓升級。光坐而論道說質量不行,還得落在實際上,就是要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,一個一個行業抓,一個一個產品抓。
③抓基礎。質量提升必須有堅實基礎,就是計量、標準、認證認可、檢驗檢測這些國際公認的國家質量技術基礎。要把質量搞上去,必須先把這些基礎搞上去。
④抓共治。把全社會動員起來,實行質量共治,強化政府監管、政府服務,建立起質量追溯體系、激勵機制。
如何保證進出口商品質量?
在回答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輸入非洲產品質量時,支樹平說,假冒偽劣產品出現在非洲讓人十分憤怒,下一步將建立海外打假維權網,幫助非洲培養質量官員和檢驗檢疫人員,保證“輸非”質量的提升。
在談到將采取哪些措施保證進口商品質量時,支樹平說將把好進口前、進口時、進口后三個環節的監管,做到源頭可追溯,去向可追蹤。
在回答對臺灣商品的檢驗是否更嚴格時,支樹平說:臺灣食品化妝品的不合格比率確實比較高,可能原因有三點:出口到大陸的商品品種多,數量不是很多,批次多;大陸和臺灣的標準在執行上有差異;臺灣的監管還是有薄弱的地方和漏洞。因此并不存在更嚴格的問題。支樹平也表示,因為臺當局拒絕承認“九二共識”,雙方在這方面的信息溝通確實受到影響。
通過神秘買家追查網購商品質量
在回應網購與海淘產品質量問題時,支樹平表示,質檢總局正在將網購作為重點,監管和服務兩手抓以保證網購產品的健康發展。他還承認,網上抽檢的商品合格率確實比線下低。“去年一年,我們抽檢了6890多批網上的樣品,不合格的是2122批,合格率69%多,不合格率30%多一點,所以線上產品質量水平和線下比還是有一定差距。”支樹平說。
△V觀視頻:支樹平回應如何保證網購產品質量
為提升網購商品質量,支樹平稱,目前有專門機構正在制定標準,讓網購服務商與產品數據庫進行對接。在管理方面,主要以幫扶的形式,幫助電商建立質量管理體系與品質控制體系,提高質檢能力。質檢總局還在加強嚴格監管,專門成立了電子商務管理風險監控中心,對于海淘也建立了專門的監測中心,展開風險監測、網上偵測、源頭追溯、屬地追查、信用管理。
支樹平還表示,質檢總局通過神秘買家進行追查,對不合格產品進行下架。對于個人海淘購買的商品,支樹平表示質檢總局主要進行檢疫,其質量原則上講由個人負責。目前這還屬于過渡期,至于過渡期后如何開展尚在調研。支樹平披露,抽查到的跨境電商商品的不合格率約為4.6%。質檢總局在這方面也會進行質量風險提示。
禁入商品臺灣占4成?
針對記者提出的今年年初拒絕入境的400多批次商品中,有四成為臺灣知名品牌的問題,支樹平說,去年共有722批農產品、化妝品不讓準入,占全年抽查的23.7%中,臺灣的食品、化妝品比例確實比較高。
支樹平說,從技術角度講可能有三個原因。首先是臺灣輸送至大陸的數額雖然不高,但是批次多,去年總額只占到總量的1.3%,但批次占到5.3%。其次,大陸和臺灣有些企業的標準執行上有差異,這些不合格企業中,有30%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標準上不太一樣。支樹平說,“520”之后臺灣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,導致有些合作受到了阻礙,標準信息不暢通。此外,目前臺灣的食品監管確實存在薄弱、漏洞,“每出現一批存在問題的產品都反饋回去,但目前看整改不夠到位。”
支樹平說,坦誠說,并沒有對臺灣加嚴。我們在沿海上給臺灣同胞很多優惠,但在安全問題上一視同仁。兄弟是兄弟,原則是原則。不管兩岸政治形勢如何,我們都屬于一個中國,我們和臺灣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友情是不會變的,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的理念不會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