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證屬于高技術服務業,服務業的本質是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以持續滿足顧客需求,從而獲得顧客滿意。所以,“認證有效性”反映出客戶對認證服務的質量評價情況。
一直以來,“認證有效性”都被視為認證行業發展的生命和根本,但以往對“認證有效性”的關注,更多地讓位于規模、速度和盈利,始終缺乏針對“認證有效性”進行持續、量化的“健康體檢”和系統、全面的改進提升。
隨著中國認證事業的快速發展,特別是在“互聯網+”的全面沖擊下,“認證有效性”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發生變化。新常態下,如何結合國際認證市場的主流趨勢,結合中國認證實踐的現實需求,持續深化對“認證有效性”及其感知因素的理解,對這個行業的轉型升級發展意義重大。
01 概念的理解與界定
從字面看,“效”是指效驗、效果、功用或成果?!坝行А笔侵笇τ诮鉀Q特定問題有效果,有功用,能實現預期目的。達到預期效果謂之有效,否則就是無效。
“有效性”是對有效程度的一種衡量,其大小取決于解決既定問題、取得預期成果的能力和效果。羅國英(1999)認為:“有效性”除去有或無之外,還應該有好與差、顯著與微弱(程度上)的區別?!坝行浴钡闹黧w,既可以是“某種事物”,也可以是“某種活動”?!坝行浴钡膬热?,需要視擬解決的問題而定,既可以是經濟領域的問題,也可以是技術或管理等領域。
對于認證活動的“有效性”,不同的利益相關方,如從業機構、獲證組織、監管部門等,視角不同,理解不同。同時,不同的認證領域,如質量管理體系、環境管理體系、信息安全管理體系、CCC產品、有機產品等,場合不同,“有效性”表達各異。
本文重點從獲證組織的感知角度出發,以質量認證為重點,將“認證有效性”界定為:通過購買認證服務而給獲證組織和/或其他相關方所創造的質量效益、經濟效益、管理效益等各類增值收益的大小。
在識別“認證有效性”的感知因素時,可以根據認證活動作用環節的不同,將“認證有效性”劃分為:有效果、有效率、有效益和可持續。有效果:有沒有實現認證活動策劃的結果,是認證有效與否的基礎條件;有效率:有沒有提高工作效率、過程效率,是提升認證有效性的必要條件;有效益:有沒有創造額外的、增值的經濟效益和市場效益,是企業追求認證有效性的核心追求;可持續:有沒有建立與上下游相關方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,形成穩定的商業生態系統和可持續的市場競爭能力,是探索研究認證有效性的終極目標。
02 相關研究的對比與啟示
以往有關“認證有效性”及其感知因素的研究,大體可歸為五種研究視角。一是從產品質量—過程管理角度看認證的價值;二是從內部治理—外部市場角度看認證的價值;三是從成本投入—效益產出角度看認證的價值;四是從微觀作用—宏觀效果角度看認證的價值;五是從利益相關方角度看認證的價值。
總結既有研究成果,可以得到如下啟示:
1. 出發點不同,對“認證有效性”的衡量要素也有差異。但基本上都涉及到過程管理和組織治理(管理效益)、投入產出(經濟效益)、市場認可(市場效益)等方面。
2. 落腳點是增值,是能夠被感知的增值。這種增值,既可以體現為直接的質量提升、成本下降、產品溢價等,也可以體現為間接的能力素質、品牌影響力等潛在附加增值。既可以體現在組織內部,如過程改進、體系有效,也可以體現在組織外部,如助力獲證企業進行市場開拓,以及增強下游客戶對獲證企業的認可和接受程度等。
03 感知因素的系統識別與分析
在相關研究基礎上,綜合考慮“認證有效性”的內涵與外延、作用對象及利益相關方訴求,構建出如下“認證有效性”感知因素識別框架圖。
——優化過程管理
是“認證有效性”感知中最為直接,也最為重要的一個維度。以 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強制性產品認證(CCC)等為代表的質量認證,均強調過程方法,注重過程之間的有機聯系,從過程入手進行審核和查驗。相應地,獲證組織在通過認證后,收效最為明顯的也體現在過程的改進層面。主要的過程優化體現為:通過規范供方管理以保證采購質量;通過優化設計流程以提高開發效率;通過強化預警反饋以確保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質量受控;通過加強證書互認加快通關效率促進貿易流通。
——提升組織治理
是“認證有效性”感知中重視程度上升最快,也最有可能成為未來質量認證活動重點的維度。在 ISO 9001:2015 版中,賦予最高管理者更積極的角色,促使高層管理者更大程度地領導和參與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。通過“策劃——實施——檢查——處置”(PDCA)循環,持續改進,不斷優化獲證組織的治理架構、制度體系、管控能力和協同機制。
同時,通過持續的內部審核、管理評審、認證,首先可以不斷地對標業內最佳實踐,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方向,通過糾正和預防措施,固化改進機制;其次可以通過導入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方法,不斷強化組織的風險識別、預防、響應和妥善應對能力;第三,通過質量認證,可以進一步明確產品質量形成過程,從過程出發,設置必要的部門機構,明確彼此的責任義務,配備必要的設備人員,采取適當的控制辦法,使影響產品質量的技術、管理和人員等各項因素都得到控制,使部門之間的協同機制不斷默契,從而大大減少、消除、預防質量缺陷的產生。
——增強競爭能力
是“認證有效性”感知中最希望加強,也最希望有所突破的一個維度。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組織外部的市場中,體現在與同行競爭的過程中。對于獲證組織而言,開展質量認證,不僅希望達標獲得一紙證書,更希望通過認證改進自身從而實現相關方滿意,讓自己的目標顧客和潛在客戶群體更傾向于選擇自身的產品與服務。在網絡化的今天,獲證組織的競爭能力,已經不再體現為“零和”競爭,而是更為強調“共贏”發展,更為注重市場生態系統的構建。通過認證,不僅僅有助于獲證組織獲得市場準入的資質、突破市場貿易的壁壘,更重要的是規范了組織與客戶、組織與市場之間的互動關系,讓組織可以更精準地向顧客提供所需的服務,開發所需的新品,可以更有底氣的塑造和提升品牌價值,廣泛彰顯自身的優質形象,從而不斷增強顧客對獲證組織的粘性。
——促進降本增效
是“認證有效性”感知中最被寄予厚望,但也最不容易實現的一個維度。質量認證本質上是一種管理改進,通過向管理要效益,一方面控制成本,穩定質量,減少浪費;另一方面強化質量優勢,增強市場認可,賣的多、賣的好,有時甚至可以獲取政府的專項財政支持。故此,在降本增效方面,設置了兩項“降本”因素,包括通過認證穩定質量波動以提升合格品率、通過認證完善成本核算以控制質量成本;同時還設置了兩項“增效”因素,包括通過認證凸顯質量優勢以獲得產品溢價,通過認證順應產業導向以爭取政策補助。
(本篇完)
本文經原創作者“田志友”授權發布。如需轉載,請通過小編聯系作者授權。